多年来,越南在克服战后遗留爆炸物影响(简称“排雷工作”)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但要真正为人民带来安宁、安全的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项工作仍任重道远。

令人痛心的数字

炸弹和地雷剥夺了人类生存、出行、劳动、生产和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权利。越南的战后未爆炸弹地雷风险不仅存在于边境、山区,也出现在平原、居民区,甚至城市中心。

leftcenterrightdel
工兵部队正在准备销毁在中部地区发现的大型炸弹。(图片来源:爆炸物处理技术中心)

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越南受爆炸物污染的土地面积约为554万公顷,占全国自然面积近17%,遗留炸弹弹药约80万吨。自1975年以来,炸弹和地雷已造成4万余人死亡、6万余人受伤,其中大多是主要劳动力、少数民族群众和儿童。仅中部地区这一受害最严重的区域,就有逾2.28万名爆炸物受害者(其中1.05万人死亡、1.2万人受伤)。在北部地区,仅谅山省仍有约2.1万公顷土地受爆炸物污染。如今,许多群众仍在埋有炸弹地雷的土地上生活与耕作。

这些数字表明,炸弹和地雷的威胁无处不在,不仅危及人民生命与健康,也使生计受阻,发展空间被割裂。数百万公顷受污染土地长期“搁置”,大量基础设施、旅游、能源项目因此延宕实施,投资和社会成本随之上升。在许多乡村,群众仍心怀忐忑不安地在潜藏爆炸物的田地耕种,孩子们仍在危险土地上无忧玩耍。因此,清除受污染土地不仅是安全目标,更是恢复生计、释放资源、推动农村经济重构、可持续林业与社区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方向正确 成效显著

多年来,越南在战后排雷工作中得到了多个国家、组织和国内外企业的支持与合作。然而,面对仍然巨大的受污染面积,工作依旧困难重重:资源有限、装备不齐、政策尚未完全适配、国际援助缺乏长期规划、合作伙伴范围仍待扩大。

leftcenterrightdel
工兵兵种爆炸物处理技术中心的干部战士在河内龙边桥附近打捞水下大型炸弹(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在党中央领导、国家统一管理下,军队发挥中坚作用,与各力量、地方及国际伙伴密切配合,全面推进排雷工作。2023-2024年间,国防部主导并协同各部委、地方开展全国范围调查、勘测和排查炸弹地雷,清理土地面积达7.3万公顷。典型项目包括“为在保卫祖国战争中牺牲烈士遗骸搜寻与归集而实施的河江省排雷项目,动员并开展44个项目,援助承诺总额达1.385亿美元。

工兵兵种司令、越南国家排雷行动中心总经理陈忠和少将表示:在2023-2024年阶段,国家排雷行动中心同有关部委、地方及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全面落实战后排雷计划目标与任务,参与制定规划、项目和法律文件,构建培训计划,为动员援助和高效透明使用资源提供依据。

同时,防范炸弹地雷事故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受到高度重视,共举办1900多场直接宣讲会、数百场流动宣传活动,并通过媒体、广播、电影等渠道持续宣传,制作数百条宣传口号和信息。近两年来,全军工兵力量中近1300名队长、技术员、质量管理及监督人员完成调查、勘测、排查培训并获颁相关的证书。

越南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近期,在越南举行的战后排雷援助动员会议上,美国驻越南特命全权大使马克·埃文斯·纳珀(Marc Evans Knapper)表示:“自1993年以来,美国一直是越南排雷领域的合作伙伴。仅2024年,美国已协助越南清理1.4万公顷土地,销毁2.3万个危险物品,援助200万名受害者,并培训越南技术人员以提升排雷与处置能力。战后排雷是越南至关重要的任务。我们衷心希望越南人民特别是儿童能生活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中,并将继续努力支持越南提升排雷能力,净化受污染土地。”

加强协作加快进度

目前,受污染土地面积仍然庞大,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爆炸物密度不均,许多“热点”区域与居民区、耕地交错;国家资源有限,而排雷成本高、安全标准严格,不能急于求成。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处理进程,要求采取战略性、持久且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式推进。

leftcenterrightdel
工兵兵种爆炸物处理技术中心集中待销毁的炸弹。(图片来源:爆炸物处理技术中心)

排雷领域专家认为,当前亟需加强有关机关与职能单位间的协调,在咨询、立项及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协同推进,为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参与扫排雷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要加大防范炸弹地雷事故的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内容、丰富形式,发挥社区作用,将排雷安全教育纳入受影响地区学校课程,扩大流动传播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地雷风险地图、热线电话等。

还应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举办会议、研讨会,与国际组织签署备忘录,争取更多资金与技术资源,加快排雷进度。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专业培训,培养监督员和技术员,尤其要关心在艰苦地区直接执行爆炸物处理任务人员的待遇与政策。

战后排雷是一条漫长的征程,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高度责任感。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愈合战争创伤,让人道主义精神广泛传播,为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生活,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完)

(范辉琼/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