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政治报告草案提出了五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指导观点,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充分体现了党的认识、理论思维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从早、从远保卫祖国”被强调出来,既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观点,又符合新时代的任务要求,成为未来党的领导工作的思想指引。

“从早、从远保卫祖国”的内容被确定在第四个指导观点中。政治报告草案明确指出:“发挥越南人民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巩固全民族大团结与民心阵地;把民族力量同时代力量相结合;主动、坚定、持久地斗争,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从早、从远保卫祖国;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国防、安全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对外工作与国际融合的效果。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

“从早、从远保卫祖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内容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来源于越南民族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党的理论发展,反映了世界形势迅速、复杂变化的现实。

在过去,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任务必须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这是列宁特别关注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要求:“要像爱护眼睛一样重视国家和红军的防御能力。”他强调,要利用和平时期,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全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技术和军事潜力,为保卫祖国做好准备。

leftcenterrightdel
附图(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在越南民族历史上,祖先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提出“深根固本”的方略,实行“寓兵于农”,主张在国家未危时就保卫国家,把这种思想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规律;始终重视边防安宁,防患于未然。在胡志明时代,“从早、从远保卫祖国”的思想继续得到党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升到新的高度。胡志明主席曾教导:“无论和平还是战争,我们都要掌握主动,要预见在前,准备在先。”这一思想被党创造性地运用,为民族解放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革新时期,党中央以及政治局关于国防、安全和外交的决议与结论,明确了保卫祖国的基本问题。在十三届八中全会上,党继续发展和完善“从早、从远保卫祖国,从国家未危时就保卫”的路线,使之成为全党、全民、全军在建设与保卫祖国事业中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方针。

政治报告草案预测,未来世界与地区形势将快速变化、复杂多变,这是对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以及各国尤其是小国和发展中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挑战,其中包括越南。基于这种形势,“从早、从远保卫祖国”的内容被确定为与其他要素紧密联系,如:“发挥越南人民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巩固全民族大团结和民心阵地”,“把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结合”,“把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保护同国防、安全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外交和国际融合的效果”等。同时,新增加的要素是:“加快推动自主、自立、自强、兼容、现代的国防和安全工业发展,以应对高科技战争,在一切情况下坚决保卫祖国安全。”这表明“从早、从远保卫祖国”的思想既继承了历次党代会的观点,又在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体现了党在制定内外战略时的灵活、主动和战略远见,旨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坚守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从早、从远保卫祖国,防患于未然”的观点是统一认识与行动的科学基础,是党领导国家主动防范冲突与战争、应对威胁、保持主动不被动、不意外的重要理论依据。这既是政治责任,又是党的、国家的、整个政治体系和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其中军队是核心力量。

为实现党的“从早、从远保卫祖国”思想,牢固保卫新时代的祖国,首先要继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潜力,建设巩固的全民国防和人民安全体系,结合“民心阵地”建设,强化防御区域;有效落实建设与保卫两大战略任务,把经济、文化、社会、外交与国防、安全紧密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要主动研究、评估和准确预测国防安全形势,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和社会安全问题,防止在任何情况下出现被动与意外,从早、从远防范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保障政治与社会稳定,不让发生“热点”问题、暴乱与恐怖活动;有效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要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精锐化、现代化的越南人民军与人民公安,以政治建设为基础,确保人民军和人民公安对祖国、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绝对忠诚。积极推进国际融合、防务与安全外交,坚定贯彻“防御性国防政策四个不”的原则,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可以看出,“从早、从远保卫祖国”的观点既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又简洁、集中、重点突出,凝聚了全党、全民、全军的智慧,同时反映了党的新认识、新思维,成为指导党在今后任期及未来若干年领导活动的方向。

后勤—技术总局党委书记、政委杜文善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