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滔天洪水中,军民并肩作战的身影,已成为人道主义精神与越南民族本色的光辉象征。

洪水灾害带来的就是创伤、损失和死亡。在昆光、湘阳、芒垦等地,夜间暴涨的洪水迫使数千户家庭疏散,整个村落陷入汪洋,财产尽毁,庄稼绝收。危难时刻,人民军官兵未等求援,就来到人民身边。他们驾冲锋舟、以肩扛物资、蹚着刺骨洪水转移老人儿童。第四军区从主力部队到地方武装,从边防军到民兵自卫队,无不主动承担最艰苦的任务。

leftcenterrightdel
乂安省军事指挥部官兵帮助受灾群众抵抗洪水(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不仅连夜抢险,战士们留下帮助清淤、疏通沟渠、修缮房屋、重建教室、擦拭桌椅的身影更令人感动。许多战士浑身湿透,弓着背将大米、饮用水、干粮穿越山林送至与世隔绝的村寨。这不仅是救援行动,更是"为人民忘我"精神的最生动体现。在泥泞中,军人成为群众的精神支柱。

leftcenterrightdel
首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leftcenterrightdel
官兵与群众分享口粮(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灾难愈显人性光辉。全国慈善组织与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与部队共同抗灾。从胡志明市、河内、海防到乂安下游地区的救援车队源源不断地驶向被隔离的村落,送去被子、方便面、药品等,“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承诺在此兑现。这股柔性的力量,正是民族历经沧桑仍守护的瑰宝。

有群众哽咽道:“见到部队就安心”。年轻战士回应:“我们不需要感谢,乡亲平安就是幸福”。朴素话语蕴含深刻人文价值。这正是越南人民军从战争到和平年代一以贯之的品质:一切为了人民,扎根人民,为人民而战。

leftcenterrightdel
324师官兵帮助昆光乡乡民进行灾后重建(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leftcenterrightdel
324师官兵协助湘阳乡乡民克服洪灾后果(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洪水退去,真情永驻。部队架设的发电机让诊疗所病床重现整洁,校园重亮灯光,社区灶台飘起饭香。军人不仅修复物质创伤,更播撒精神种子,无论何时,党和国家与武装力量都会来到人民身边。

抗灾的经验不仅在于损失统计,更是全民团结力量的验证。“军民鱼水情”的真理再次得到印证。

第四军区政委段春榜少将慰问昆光灾区群众(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洪水终于退去,村庄终将重生,但乂安西部群众永难忘怀的,是军人雨中依然温暖的眼神,泥泞中依然紧握百姓的双手。这种永不磨灭的军民情谊,正是越南民族精神之魂,是任何灾难都无法击垮的力量。这份珍贵的情感财富,需要我们永远珍存并代代相传。(完)

(范辉琼/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