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易记、易懂、易执行”的法律体系
在国会讨论十四大文件草案前,苏林发表讲话,提出若干内容组别供代表们讨论。苏林指出,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依法治国,建设“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现实中仍存在“不难于法,而难于法之行””、“议场通畅、基层卡壳”等情况。
苏林要求各位代表明确指出:为什么有些法律、法令、通告制定得很详尽,但基层干部不敢做,企业踌躇不前,人民不知所措;哪些地方存在重叠、理解差异,哪些地方赋权却要求超出可控范围的责任。
苏林强调,要朝着“易记、易懂、易执行”的法制体系迈进。法律用语必须简明清晰,不可含糊晦涩,不可留下滥用或规避的空间。政策出台要能评估影响、控制风险,尤其要创造便利而非增加手续。一部好法律,不在于文辞优美,而在于能真正走进生活。各代表需指出:为使法律真正落地,十四大文件应补充和调整哪些方向,须“直言以便直改”。
关于越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完善,苏林提出,要回答清楚:“我们是否已经做到每一权力都被法律框定、依职权运行、以民为本?是否还存在让人民感到‘想就给、不想就不给’的情况?是否还存在人民必须‘请求’原本属于其权利的现象?”
“若这些问题尚无充分答案,那正是法治国家尚未完善之处。法治国家建设的是一个强而不滥权、有纪律而不脱离群众、果断行动而仍具人文、理性与对话精神的国家。这些方向必须在十四大文件中阐明。”苏林强调说。
关于分级放权与组织机构,苏林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分什么、分给谁、附带何种条件?以及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如何设立?
“代表们要直言。凡是下级能更快、更贴近民众作决策的,就应大胆下放。但下放不是‘推卸工作’或‘下移风险’,而必须伴随资源、人力、工具及法律安全空间,让干部敢做敢担,不致蒙受无辜的个人责任。”苏林指出。
关于“两级地方政府”模式,这是一项新颖、重大、敏感并直接关系基层民众和干部生活的议题。苏林希望代表们具体建言:该模式如何设计才能确保民众不远离政府、公共服务不断档。不能以“精简机构”为名而导致更多“特批”的环节。关键是基层政府应拥有哪些权力、资源以承担基层发展使命,以及相应法律保障如何确立。中央、省(市)、基层三级政府必须成为运转顺畅、分担责任、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绝不能形成“三级踢皮球”,让人民四处奔走。
党要绝对、全面领导但不包办、不替代、不放任
关于党、国家、祖国阵线、各团体与人民之间的有机联系,苏林希望代表们进一步建言:如何建立机制以确保党绝对、全面领导但不替代、不包办、不放任;政府依法行政,敢于承担个人责任;祖国阵线与政治—社会团体真正成为党、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可靠桥梁;人民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反映者和同行者。若说“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设计机制,让人民真正有发声权、监督权与实质性参与机会。
关于党的领导和执政作用,苏林强调,越南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即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负起责任。执政不仅在于制定路线,更在于组织实施、检查落实并对结果负责。
苏林指出,十四大文件不能仅笼统提“加强党的领导”,而要阐明:党的领导旨在确保一切政策与法律真正服务人民、发展国家、维护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持政治社会稳定,巩固全民族大团结;党的领导旨在反对部门、地方本位主义和利益集团思维,防止消极、腐败、浪费;党的领导还要保护那些敢想、敢做、敢担当、为公共利益奉献的人。
关于创新思维与国家治理方式,苏林建议代表们结合自身所在行业、地方和领域的具体情况提出意见:哪些手续仍繁琐,使企业厌烦;哪些环节令人民多次往返仍办不成事;哪些地方仍存在“跑机制”的现象。要敢于直言、不回避,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谈及文件草案的新亮点与突破,苏林介绍,文件起草小组共提出18个新点,被视为敢于创新、敢于转型、敢于重组体制与运作方式的体现。
苏林希望各代表回答两个问题:这18个新点是否足够有力?是否仍有部分停留在“主张”、“方向”、“将研究”的层面,而社会已要求具体答案与清晰路线?作为贴近民众、了解实际的代表,还有哪些问题未被充分反映?哪些瓶颈若不及时解除,五年后将付出更大代价?
苏林指出,大会文件是根本性文件,若从源头上阐明,则今后在法律化、制度化和实施过程中会更顺畅、更统一、更少困惑;反之,若文件仍笼统、不完善,则在立法和执行中会出现理解与做法差异,甚至被个人随意“运用”,最终受害的仍是人民。
苏林强调,党、国会、政府与人民的共同愿望有一个非常具体、朴实的“公约数”:国家可持续发展;社会有秩序、有纪律、温暖而人文;人民得到保护并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而向上;凡依法而行者受保护,凡违法者受公平处理,无禁区。
苏林呼吁,每位国会代表既以人民代表的身份,也以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身份建言,讲出自己真正所见、所思、所忧,并敢于承担责任。苏林相信,凭借经验、与选民的密切联系和过硬的政治立场,各代表定能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来源: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