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烙印

笔者认为,越南人对以前的苏联和当今的俄罗斯都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笔者童年的回忆里,由于学习桌旁的墙上贴满苏联的画报,所以对苏联红军、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白杨树之地、泰加林等比较熟悉。长大后,笔者通过文学、电影作品进一步了解苏联。上世纪七十年代,书籍报刊不多,都是互相借看。幸好,笔者爸爸的堂妹是老师,她家有很多书、尤其是小说。笔者小时候已经看完了《静静的顿河》。但是,当时太小不懂事,不知道顿河岸是什么样子?顿河和笔者所熟悉的红河是否相同?不过说实话,笔者对“顿河”这个词觉得跟红河一样很亲切,所以也迷上了这部作品的人物,如:格雷戈里·梅勒霍夫(Gregori Melekhov)、纳塔利(Natalia)等。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作家的这部伟大小说让笔者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西部战场那么辽阔,并‘认识’了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迄今,笔者家的书柜里也有这部小说。笔者第二个儿子今年读高三,他也希望有机会来访俄罗斯。

leftcenterrightdel
笔者(左)在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雕像前拍照留念(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顿河被视为划分欧洲和亚洲的边界线,同时将俄罗斯南部美丽的城市罗斯托夫分为两边。笔者的童年和长大的生活都与各条江河做伴儿,所以对世上各条河都很感兴趣。

第一次来到俄罗斯,笔者知道莫斯科河。莫斯科跟世界许多首都一样是一座沿江城市。笔者相信,莫斯科一天沿江游肯定不让游客失望。当然,笔者只有短短几天在莫斯科出差所以旅游的时间是没有了,不过能抽空造访著名的红场、列宁墓也让笔者知足了。列宁墓建筑不大,是伟大的思想家,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领袖列宁安放的地方。

再次与苏联拖拉机相见

笔者小时候常跟随母亲去田里做农活,所以十分了解农民“犁耙耕耖”等农活的辛苦。越南当时(大概上世纪70年代)还很困难,牛、水牛都是很有价值的财产,都属于合作社的共同财产。后来,国家对许多地方的合作社进行投资,装备了“铁制之牛——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的显著特点是后面的两轮很大、被涂红漆。那时每次看到这台机械时,笔者跟几个朋友就在后面跟着跑,嘴里不停地叫喊,很热闹。所以,这次到俄罗斯,再次看到苏联拖拉机让笔者脑海里的童年回忆都涌了上来。

leftcenterrightdel
红场所展示的一台拖拉机(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拖拉机可以说是人类的大发明,改变了农业的性质。第一台拖拉机于1850年生产出。后来,工业发达的美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等成为拖拉机生产的强国。在1932年至1941年期间,苏联大约生产出七十万台拖拉机。苏联所生产的拖拉机的功率都很棒,而白俄罗斯(当时属于苏联)的MTZ 牌拖拉机更是苏联的骄傲。

笔者不是爱怀旧者,也不是守旧的类型,但每次提到苏联、俄罗斯甚至组成前苏联的国家都持有特别好的感情。笔者喜欢苏联人,连苏联生产的拖拉机、坦克车、火车等都很喜欢。十月革命为二十世纪在多个领域上创造许多伟大成就,成为人类史上不可改变的重要一部分。访问俄罗斯前,笔者曾经来到白俄罗斯——组成苏联的国家之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这一名字对越南人来说非常熟悉,因为这个名字也是越南人非常熟悉的一种摩托车的名字。

造访红场、列宁墓、克里姆林宫后,笔者和同事参观无名烈士墓碑建筑群。这一工程于1967年5月8日竣工,位于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从未熄灭,体现俄罗斯乃至世界人民缅怀在俄伟大卫国战争英勇献身的红军烈士。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离开无名烈士墓后,笔者参观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雕像。朱可夫元帅雕像在俄罗斯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建成。整个塑像用青铜铸成,底座是花岗石,重100吨。据了解,朱可夫于1896年12月1日出生,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15年入伍,并在第一次世界战争战斗。朱可夫元帅雕像位于莫斯科红场国家历史博物馆门前。

不是偶然把朱可夫元帅雕像放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门前。其意义是肯定了朱可夫元帅是俄罗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座雕像让任何游客都能感受到这位传奇般的元帅的威风。

只通过红场周围的朱可夫元帅雕像,苏联的拖拉机,俄罗斯农具和农物的陈列区等,笔者和同事都感到一个非常亲切的俄罗斯。10月造访红场是笔者难以忘怀的回忆。(完)

(邓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