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求贤若渴”的传统

1946年,在花都巴黎,胡志明主席曾亲自会见年轻工程师范光礼。当时的他在欧洲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和优裕的生活。然而,凭借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胡志明主席说服这位博学的知识分子放弃锦衣玉食,回国投身革命,建设军队。回到祖国后,范光礼工程师被胡志明主席赐予新名“陈大义”,并被交付重任——创建越南军工事业。

越南军工行业的起点几乎是“零”,但陈大义同志与战友们却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研究、制造并生产出多种必要的武器与装备。典型成果包括:越南版火箭筒(反坦克武器)、口径60毫米无后坐力炮(可穿透60厘米混凝土)……这些武器在两场持久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我军民取得了辉煌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作为越南军工行业的“奠基人”,陈大义同志不仅专注于研究与制造,更以胡志明主席为榜样,孜孜不倦地寻访人才服务革命。从那时起,“求贤若渴”的传统成为军工—国防工业发展史上最宝贵、最突出的精神财富。

leftcenterrightdel

国防工业总局Z117工厂干部检查并指导工人完成国防产品上的复杂细节(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延续“求贤若渴”的传统,今天随着社会的变化,国防工业总局直属各单位在用人方面也有了许多新颖、创新的做法。比如,在Z183工厂(83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为了留住人才,除了薪酬政策外,工厂领导层还特别关注每位成员家庭生活的稳定。

Z183工厂党委书记、董事长裴文良上校分享道:“招录人才时,我们始终关心其生活条件与家庭状况。如果有人已婚或恋人远在他乡,我们会尽力为双方创造就业机会。只有让劳动者安心顾家,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单位计划经营部主任、陈明宣中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来自广治省的他在提交申请时,工厂领导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有一位在家乡的恋人,便安排让她也能到工厂工作。如今,研究发展部职员陈氏美幸(军官上尉军士长),既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同事。正因这种体贴关怀,陈明宣中校全心全意投入单位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多次取得突出成绩。他先后荣获“2020年全军劳动模范”“2021年全军杰出青年”称号,还多次在青年创新奖、“全国技术创新”二等奖等竞赛中获奖。

在Z183工厂,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A5车间主任阮如良少校的妻子是政治副主任阮氏红参中校;研究发展部助理阮德兴上尉的妻子阮黎嘉幸,也获安排在工厂工作。正是这些人性化的政策,使工厂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工程师和职工队伍,不仅出色完成军事、国防任务,还在和平时期推动经济发展。

不仅仅停留在招录人才层面,国防工业总局所属各工厂还注重长期培养,派干部深造,并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因此,如今总局的一批青年干部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思维创新,掌握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

着眼长远,打造一支行业尖端队伍

工业4.0革命自2000年代初露端倪之时,对许多越南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在Z173工厂(洪河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工厂领导层已敏锐地意识到科技的关键作用。自2005年起,一系列现代技术应用方针被付诸实施。正因如此,当工业4.0全面爆发时,Z173已经具备坚实基础,拥有一支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并成为国防造船业首个实现出口产品的单位。

Z173工厂主管技术的副厂长阮边垂上校表示:“我们未来的战略是与军内外知名学府、大学深入合作,培养青年技术人员,吸引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推动工厂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

leftcenterrightdel
防弹衣由国防工业总局Z117工厂设计和生产(图片来源:人民军队报)

在国防工业总局所属的武器研究院,党委与院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打造顶尖专家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院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派遣干部出国深造。武器研究院院长阮福灵上校、博士强调:“我们大胆将重要任务交给年轻干部,营造有利环境助其快速成长,同时及时奖励,鼓励创新。”

凭借这种做法,武器研究院已形成多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掌握了多种新型武器的设计与制造,不断突破自主能力,满足军队现代化的要求。

在军舰设计研究院,因其科研跨越多个学科(机械、电气、武器、自动化……),人力资源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研究院党委与领导明确提出目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规范、能力突出、智慧充沛的干部队伍,能够胜任科研课题和科技项目。为实现目标,研究院经常审视、掌握干部队伍现状,主动制定人才规划、培训与使用方案。军舰设计研究院院长范光战上校、博士介绍说,近年来研究院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轮流派遣干部在国内外深造硕士、博士,尤其是与职能、发展方向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同时,研究院还经常组织研讨会,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推广舰船设计与装备经验;安排干部到工厂实地锻炼并参与国内造船项目;参加国际展览;赴海外调研、谈判并接收部分深度领域的军事造船设计技术转让。

Z115工厂同样深知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根据上级要求与实际情况做好人才储备、招聘与培养,坚持公开透明,以专业、能力与道德品质为核心标准。同时,工厂积极联系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引进与选拔机制,特别注重弥补短缺专业,如金属表面防护与自动化等领域。每年,工厂主动开展培训与再培训,持续提升干部、工人和职工的技能与专业水平。

关于人才重用与高质量人力资源引进,国防工业总局主任胡光俊中将、博士指出,近年来,国防工业科研、科技、工程干部以及熟练工人大幅增长,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初步掌握了部分新技术,能够满足武器装备生产与维修需求。然而,依然缺乏优秀工程师、顶尖专家,且在高新武器领域尚无总设计师。人才引进虽有进展,但尚未达到预期。这成为制约高新武器设计与技术掌握,以及国防工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的瓶颈。因此,除现行支持政策外,国家亟需出台更多措施,吸引并优待高水平人才及参与重大项目的人员。未来必须大力改革相关政策制度,优先在“优厚待遇”与“重用人才”两方面实现同步突破。尤其要在表彰、鼓励之外,给予信任与相称任务,制定战略导向,并保障稳定、长期的资源,使有志于国防工业的科学家能安心献身事业。

回顾80年历程,可以看到,越南国防工业最强大的力量来自那些才华横溢、无私奉献的人。从胡志明主席的求贤若渴,到陈大义教授—院士的垂范,再到今日各工厂、研究院的人才政策,都印证了一个真理:人才是所有成功的支柱。

在当今世界动荡、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重用与发展高质量人力资源更显迫切。越南国防工业正延续重视人才的传统,实施长远战略——培养青年人才,投资科技,携手国内外科研院校。这是行业不仅稳固国内地位,更迈向地区、直至掌握现代科技、坚决保卫社会主义越南祖国的必由之路。(续完)